1933年,電影《金剛》遇見了機會主義者Carl Denham,Carl Denham先生便興奮地對劇院的觀眾驚呼道:“親愛的先生們,女士們,看吧!金剛是世界第八大奇跡!”隨之當年的6月份,在墨爾本的麗晶劇院(Regent Theatre),觀眾見證了這一機遇的到來。
揭秘音樂劇《金剛》的震撼音效
音樂劇的制作方是澳大利亞一家成立不久的公司,叫Global Creatures,它制作的第一部大型電子動物音樂劇是《與龍同行—震撼舞臺》,這部音樂劇的成功使公司名聲大震。對于制作2013版的音樂劇《金剛》,該公司同樣是雄心萬丈、信心十足,這也是它們迄今遇到的最大挑戰。經過五年的醞釀期,花費數百萬美金的制作經費,他們請到三支非常重要的木偶制作團隊——King’s Men制作團隊、Stage Automation制作團隊以及Voodoo電子動畫制作團隊,并且挑選出一支40余人的強大陣容,包括演員、歌手、舞蹈家和馬戲團的表演藝術家們。
為了使該劇名正言順的登上頭版頭條而不僅是作為一個大明星被眾人所熟知,音樂劇的管理層迅速地把努力方向定位在打造最高標準的音響上面。在與Global Creatures公司的長期合作中,音樂劇制作人Carmen Pavlovic先生也在當地積極地與各音響系統公司接觸洽談,以便尋找到滿意的音響技術支持。
“《金剛》的音響設計是我們音響設計師Peter Hylenski先生近些年的頂峰之作。”音樂劇的副音響設計師Simon Matthews向《ProAudioAsia-亞洲專業音響》的記者介紹說:“從技術角度來說,大規模的物質生產占用了我們最多的精力。這不是一項我們能夠根據自己喜好隨意放置揚聲器或設備的簡單工作,它需要每個部門之間密切合作、共同完成這項工作。”
美國PRG公司為音樂劇提供所需的音響設備,而且每件設備都是由Matthews先生親自挑選裝配的。System Sound公司則提供當地的技術支持服務,并且為所有使用中的音響設備提供保障服務。
“這些產品與其他產品不同,” Global Creatures公司的產品技術負責人 Richard Martin笑著介紹說。(公司的專業產品——Global Creature Technology機械臂在墨爾本的工作間里負責打造劇中所需要的大型野獸模型。)
把巨型的木偶引進音樂劇中做道具,的確是開創了表演的先河。再搭配上現代視覺效果和音樂,使它比傳統的音樂劇模式擁有更多的流行導向。它被稱作MTV和音樂劇的混合體。
“我的作用就是運用生產者的手段幫助設計師們實現他們的夢想,”他強調說:“金剛在技術上的難題來自工程方面。我們擁有超過50000公斤重的懸掛設備(其中也包括金剛本身),這就意味著三個區域的工程師們需要緊密配合,以確保生產安全。不用說,由于控制和操作the creature(機械臂)需要遵照三方面的準則,所以本身已經是相當大的挑戰了,金剛非常強大但同時它也很脆弱。在它體內裝有將近50個軸承,即使在同一只手上也到處布滿了電子設備,它需要人們微妙的配合操縱才能完成某些動作。”
Martin先生親自審查設備清單,還參與招標工程、聯絡設計團隊和設備供應商,直到System Sound公司對最后的安裝滿意,才把金剛搬上Regent Theatre的舞臺。
Martin先生與后一家公司合作了24年之久,他已經完全信賴這家公司的音響團隊。“不用說,我們需要經驗非常豐富的本地團隊為這個巨大的工程提供技術支持。很快,全部的設備將從紐約運出來。之前我們在許多其他大型音樂劇中已經跟System Sound公司有過合作的機會,這次的合作可謂是順理成章之作。”
當然,演出的成功與否,音響起了決定性作用;“畢竟,它是一個音樂劇!” Martin先生笑著說道:“所有的音樂和歌唱必須盡可能以最佳的方式播放出來。如果沒有一個專業的安裝團隊和聲音設計管理團隊,那么這個效果將大打折扣。”
在大多數的生產過程中,總會有不可避免的問題出現,而且也會受到工期的限制。除此之外,由于租賃的設備需要從PRG美國公司運過來,《金剛》還面臨另外一個難題。“這些設備運送到墨爾本就需要45天的運輸時間。” Matthews先生說道。
音響設備由不少于154只揚聲器組成,包括了主系統Meyer Sound公司的 M'elodie、UPJ-1P、MSL-4、 UP4-XP、UPM-1P、 MM-4、 UP-Junior、UPQ-1P等型號的揚聲器,還有用來補充低頻的不足的Sub 1100、700HP和UMS-1P等低音揚聲器。除此之外, d&b Audiotechnik公司的E8、 E6和E0揚聲器負責提供環繞聲,同時,音響效果系統使用了Figure 53的Qlab現場控制軟件和Meyer的D'Mitri數字音頻平臺。現場擴聲調音臺選擇了的42路調音臺——Studer Vista5。
道具如此龐大的體型帶來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是在所難免的,其中一個挑戰是音響師需要嘗試各種方法,按照每位導演的獨特需求,完美地展現金剛的“聲音”。
“Peter每天都與金剛的配音演員Harley Durst一起探討研究,他們花費了許多時間在金剛的聲音上,以便可以細膩地展現出這個6米高木偶的豐富情感。”擔任此次創作的澳大利亞音響助理Shelly Lee向我們解釋說。
“準確地表現金剛的聲音是個巨大的挑戰。” Martin先生對此表示贊同,“我們的設計師和音響團隊努力研究,并且成功的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們需要比以往任何音樂劇都多的低音和次低音揚聲器,來體現金剛深沉厚重的音色。”
Martin先生分享著Carl Denham版本的金剛,熱情地介紹說:“我們希望所有看到這個演出的觀眾都會因害怕而發抖,但要全身心的享受這種真實感!金剛的音響設計是獨一無二的——所有設備都按照設計師的要求進行定位,這是根據劇情的需要為金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畢竟,劣質的音響代表了劣質的制作,從而帶來糟糕的聽覺經歷以及稀少的票房收入和上座率。我們的工作是要做到最好。”他眉開眼笑地說。
“對我而言,它不僅是一場音樂劇。我們是否可以設計一個系統,能真實賦予金剛一個鮮活的生命呢?” Matthews先生補充說:“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我們已經做到了。當你看到如此龐大的金剛就在你眼前時,你馬上就意識到音響的規模必須跟金剛相匹配,并且要通過許多方式來烘托它的高大。這并不是一件簡單加大音量就能做到的事情,而是要追求塑造它的廣度和深度。我們搭建的這個系統不僅是讓金剛出聲,而是要讓它置身于一個充滿聲音的宇宙中。”
在2014年3月前往海外進軍百老匯舞臺之前,金剛將一直攀附在帝國大廈(僅僅是麗晶劇院里的模型)上。“鮮血、歡笑和淚水編織成了這部栩栩如生的音樂劇。” Martin先生笑著說,“每個技術部門都在自我超越,確保為這只巨大的野獸提供最好的技術支持。對于音響來說,它們的表現確實很出色,系統運行平穩,沒有任何突發情況出現,觀眾也沒有不滿和抱怨!”
事實上,所有一切都表明了《金剛》可以與《與龍同行》相媲美,因為5個月前音樂劇剛剛上映,Hylenski先生便獲得了著名的Helpmann最佳音響設計獎,而這部音樂劇本身也獲得戲劇表演類的杰出成就獎。
“所有的工程都是有挑戰的,” Matthews先生總結說:“如果沒有挑戰,他們可能不會去努力!不管是技術上的挑戰還是藝術上的挑戰,解決方法只有勤奮努力、善于創造、相互合作,有時還需要一點點運氣。我們在《金剛》的創作中,每天都會經歷到這些。”
“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能夠向觀眾所傳達的東西。不是要讓他們看完后認為‘哇,這是個美妙的聲音。’而是要創造一個體驗動態的內容,并且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為此做出貢獻。作為音響設計師,我們能為藝術家們提供最好的工具就是每天晚上的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