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中文-亚洲第一中文字幕-亚洲第一综合网站-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中国-国内精品久久影视

服務熱線:400-6787-160
音響網(Audio160.com) > 行業資訊 > 音響信息(專業音響) > 積極踐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域覆蓋”
積極踐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域覆蓋”
更新時間:2014-3-3 10:48:17 編輯:溫情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調整文字大小:【
[導讀]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特點,也是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根本目標。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館正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立足小場館,放眼大成都”——公共文化服務“全域覆蓋”的理念,鮮明地表達了其在體現政府公益文化主導地位和保障城鄉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方面所做的努力。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特點,也是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根本目標。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館正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立足小場館,放眼大成都”——公共文化服務“全域覆蓋”的理念,鮮明地表達了其在體現政府公益文化主導地位和保障城鄉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方面所做的努力。前五期,本報分別介紹了該館突破“陣地式”和“社區型”發展模式,樹立全域型發展方向,實現了對全市“陣地”“活動”“培訓”“人員”“宣傳”等資源和平臺的全方位統籌。這些措施最終在推動城鄉公共文化事業均衡發展、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讓全市人民享受到了免費、基本、均等、便利的文化服務。

  近年來,成都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中立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下簡稱“四性”)原則,著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全覆蓋。在此背景下,“如何讓全市人民群眾享有免費、基本、均等、便利的文化權益”成為成都市文化館在決策和發展中列為第一位的問題。

  2009年成都市文化館由“成都市群眾藝術館”更名為“成都市文化館”,其職能定位和發展理念突破了區域性文化陣地服務職責,通過有機統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全域覆蓋”,建立起“全域型文化館”。他們以成都市文化館為龍頭,以區縣級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村(社區)文化活動室為龍身,組建全市陣地、活動、培訓、人才、數字服務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統籌四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圍繞公共文化服務“四性”目標,以“全域覆蓋”為理念、創新為動力、“四新四變”為手段,創新觀念機制、服務模式、項目推廣等,基本構建起了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理念和方式上實現了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性”的高度契合。

  四大契合:“全域覆蓋”的基礎

  “全域覆蓋”的宗旨是“政府主導、全域成都、城鄉均等、服務高效”。首先,成都市文化館是以政府為主導,代表政府履行其在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職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上是免費服務或是低于成本、收費很少的服務,符合“公益性”原則;其次,保障全社會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體現為文化在成都20個區市縣315個鄉鎮(街道)和3000多個村(社區)的全域均衡發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實現,這是其“基本性”;第三,成都市文化館帶動指導基層文化陣地場所,形成以四級文化館站為支撐依托、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城鄉群眾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現了“均等性”;最后,通過示范帶動、集約整合、統籌指導、聯動發展,使公益文化事業網絡廣覆蓋、服務高效能,使群眾便于參與、樂于參與,實現了其“便利性”。由此可見,“全域覆蓋”以“四性”為基礎,也直接體現“四性”。

  四項創新:“全域覆蓋”的前提

  成都市文化館不僅具備全域發展的眼光、統籌全局的魄力,更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通過“全域覆蓋”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文化館發展的模式。

  觀念更新。著眼全域、著重引領、著力統籌,在自身硬件設施、功能服務不斷完善的基礎上,著手對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策劃、運作、指導和監督。堅持一個目標——讓廣大群眾享受基本的文化權益;抓住兩個方面——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建立“全域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突出三個要點——創新性、廣泛性和成效性。提出“文化服務社會化、文化活動品牌化、群眾文化專業化、運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以及“建沒有圍墻的文化館”“公益文化也需要營銷”“媒體傳播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等創新思維。

  做法變新。“立足小場館,放眼大成都”,通過“三段式”工作方法,在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中把握“重在指導、督促、檢查”,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重在策劃、引領和支持”,在群眾文化隊伍打造中“重在特色、影響和精品”,在藝術輔導培訓中“重多級輔導網絡和聯動”,在媒體宣傳和文化傳播中“重城鄉全覆蓋和輿論影響”,從示范帶動到推動全市建立起城鄉文化陣地,形成全市活動聯動,開展各級公益培訓,建立均等化服務體系。

   形式出新。推出公共文化服務新方式、新項目,開發建成全國首家文化館數字化全景式藝術體驗平臺(http://www.成都市文化館.com),實現數字化教學、遠程輔導、三維展覽以及講座演出視頻服務;開通官方微博、微信,開通數字化培訓招生、展覽大賽等報名平臺,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及時參與和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開辦全國首個“報紙文化館”,建立公共文化自己專屬的傳播陣地;多元合作,與廣播電視等媒體聯袂打造活動精品,不斷擴大的媒體宣傳聲勢和全市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形成共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公益事業、公共服務、共同受益。

  成效呈新。將全市文化陣地、隊伍、活動、資源有效整合、統籌安排、捆綁運作,形成各級聯動發展;在服務質量、活動規模、影響的深度廣度及成效等方面均有了新拓展,文化陣地遍布城鄉,3600多個基層文化陣地全部建成并免費開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社區天天有活動、街道周周有集會、區縣月月有賽事、城市季季有晚會、全市年年有節慶,成都市民文化藝術培訓學校總分校體系每年受惠民眾達120萬人次,服務資訊及時便捷,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跨上一個新臺階。

  四個轉變:“全域覆蓋”的途徑

  如果說“四新”是“全域覆蓋”的前提條件,那么其最終的實現是通過“四變”來完成的。

  第一變,“由內而外,推動城鄉文化陣地建設”,建立“全域覆蓋”的文化陣地網絡。5年前,成都市基層文化陣地仍有大部分處于在建或未完全投入使用狀態,成都市文化館采取十大措施,通過統籌指導和督察,推動全市陣地網絡建設全面覆蓋。如今成都市20個文化館、315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活動中心)和3000多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已全部建成開放。全市20個文化館在文化部組織的全國第三次文化館評估定級中,全部達到國家三級館以上標準;全市56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活動中心)被授予“一級站”稱號。市、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網絡全面構成了15分鐘城鄉文化服務圈。

  第二變,“由點到面,推動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聯動發展”,建立“全域覆蓋”的文化活動網絡。成都市文化館將全市群眾文化活動納入整體化、系統化開展模式,以兩大品牌活動“成都故事百家談”“約會藝術大家來”為帶動,運作市級大型活動“成都文化四季風”和各種節慶日的大型文化活動,建立全市聯動活動機制。如“成都故事百家談”通過內容形式創新、傳播形式創新、運行方式創新讓故事“走出去”,帶動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每年開展講座3萬場次,“成都文化四季風”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每年帶動開展各項集中示范性活動150場、小型廣場文化活動1萬余場,累計吸引400余萬人次直接參加,文化活動遍布城鄉、多姿多彩,城鄉互動、全域覆蓋、全民同樂成為成都群眾文化活動的標志。

  第三變,“由上而下,統籌城鄉‘四級五類’培訓機制”,建立“全域覆蓋”人才隊伍網絡。2009年,成都市的人才隊伍培訓仍限于本館陣地式輔導。從2012年開始,成都市文化館探索統籌城鄉的“四級五類”培訓機制,以本館市民藝術培訓學校為總校,在區(市)縣文化館建立20所分校,鄉鎮文化站(街道文化活動中心)建立315個輔導站,社區和村建立上千個基層輔導點,形成資源整合、分級管理、工作聯動的“金字塔”型四級輔導模式,通過層級培訓和拓展五大類培訓項目,由原來陣地式培訓每年約1.5萬人次,上升突破到每年受惠群眾達130萬人次。

  第四變,“由客為主,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傳播新模式”,建立“全域覆蓋”文化服務網絡。媒體介質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域覆蓋的重要環節。由最初邀請媒體,到主動出擊搶占媒體宣傳陣地,到與《成都日報》開辦“報紙上的文化館”,再到利用網絡傳播技術打造全景式數字化文化館、開通官方微博和微信與民互動,最后與媒體聯手打造精品文化活動品牌,成都市文化館實現了文化活動效應呈幾何增長,優勢傳播更加速了文化服務的便利和全覆蓋。例如2013年與四川廣播電視臺共同舉辦的“成都文化四季風——耀舞揚威”大型電視群眾舞蹈創意競技秀活動,收視率最高時達到3.0,在同時段電視節目中穩居全川三甲寶座,全省約2494萬人次觀看了節目。每年成都市公共文化活動在報紙、電視、廣播、各大門戶網站的相關信息達3萬條,受眾面由2009年的百萬人次上升到2013年的千萬人次。目前,成都市文化館正在醞釀策劃服務與管理統一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平臺,在不久的將來,數字公共文化將更便捷地服務城鄉。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地大力推進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成都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正是以“四性”為核心、以“四新”“四變”為手段、以“全域覆蓋”為體現,基本構建起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編后:至此,本報推出的成都市文化館系列創新報道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成都市文化館由一個“全域覆蓋”觀念創新開始,堅持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四性”的要求,實現四項創新、四個轉變,最終建立起覆蓋城鄉、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網絡。這是一個不斷思考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遞進深化的過程。成都市文化館在把握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方向上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和能力有目共睹,值得文化同行們學習和借鑒,也希望成都市文化館未來在數字化服務建設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更多相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網友評論
 編輯推薦
  • 恭賀新春--新年寄語【音響網專題報道】
  • 音響網2013年度盤點【音響網專題】
  • 行業之痛:音響PK【音響網專題報道】
  • 耳機的歷史——記錄它走過的發展足跡
  • KV2 Audio:音頻行業的先行者
  • 走進FBT  享受原汁原味的意大利之聲
  • QSC:從功放制造商到音頻解決方案專家
  • 六十八年風雨歷程 成就sennheiser傳奇之聲
音響人物
設為首頁 | 商務信息 | 音響資訊 | 本站動態 | 付款方式 | 關于音響網 | 網站地圖 | 網站RSS | 友情鏈接
本站網絡實名:音響網 國際域名:www.tszfjx.cn 版權所有.1999-2014 深圳中投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郵箱:web@audio160.com  電話:+86-755-33018766  傳真:+86-755-33010870
在線客服: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