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和實施,“智能家居”這個概念越來越多的被提及。但新生的一定就是好的嗎?熱潮之下,智能家居是否真的必要是一個耐人尋味,也是一個矛盾的問題,值得深思。
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 Paul Eluard 在1944年的一首詩里寫道:“當山峰和天空接壤,我的房子就有了屋頂。”我對于“家”的本體論(Ontology)是:我們的房子是具體的,我們的家則可以是抽象的,甚至不在我們的房子那里。我們建了房子,劃分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然后把家安在那里,但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到底以何種方式“飄”在哪里。
在我看來,家是一個私密空間,基本上和技術沒什么關系。家和房子是不同的——你可以去讀讀 Gaston Bachelard 的“空間詩學”( Poetics of Space )——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技術就沒有提高家的價值的作用。但我們要認識到技術只不過是家的外在附加物,是構成家這個整體的一部分而已。
家可以認為是一個基本的人類價值。除了避難所之外,我們還需要某種私密空間作為進入公眾空間的出發點。在私人空間中我們可以享受自由,可以決定這個空間的設計、形狀、外觀和使用。目前的一個矛盾的事實是,一方面家里沒有多少科學技術,而另一方面技術在設計、建設和維護我們的家園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技術日益深入滲透到這種環境中來,我們不必再討論“家庭自動化”(Home Automation),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拋棄了對家庭的控制。但在一個更為復雜的世界里——物聯網的發展——技術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也需要重新控制越來越環境、建筑和目標對象。
Pallasmaa 說:“建筑是我們通過感官來實現人與世界和諧相處的藝術。”(The Eyes of the Skin, 2005, p.72)
我們對于房子的要求,從基本的居住上升為超越舒適的意義,家最重要的是給與你生活空間和存在感。停下來想一想,你真的需要一個智能的家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