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鐘點工”是寶安區近年來開展“文化春雨行動”所建設的重要隊伍之一,這樣新奇而時髦的概念,最初卻是在當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面臨困境時萌生的。
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一直是外地人聚集、打拼的夢想之城。深圳外來人口多、本地戶籍人口少,在寶安更是如此,轄區人口有近500萬,本地戶籍人口卻僅有40多萬。由于體制內文化人才不足,街道和社區普遍缺乏文化專業人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常常面臨“小馬拉大車”困境,群眾文化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
為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問題,寶安區決定目光向下,從基層尋求能量補給。2012年,寶安區文體旅游局開始對文藝體育團隊和民間文化人才隊伍進行摸底建庫,鼓勵熱心人士加入“文化義工”隊伍,“文化鐘點工”也開始在該區先行先試。加上文化輔導員隊伍,寶安的“文化春雨行動”靠著這3支隊伍,搭建起創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骨架。
在寶安區圖書館,隨處可見的身著黃馬甲的文化義工很受讀者喜愛,退休干部童國忠就是其中一員。“這里是文化藝術類書籍,您想找醫學類書籍請往前走。”“不好意思,您要找的那本書已被人借走,您可以挑選其他書借閱。”……童國忠耐心地解答讀者詢問,據他介紹,他已在這里為讀者服務上百個小時。
除了向讀者提供咨詢服務外,圖書館的文化義工們還需要整理上架圖書、維持閱覽室秩序、引導圖書館設備使用等。 “在周末,圖書館日均讀者量達8000余人,是平常的3倍,但在編工作人員僅20多名。”寶安區圖書館館長周英雄說,文化義工的加入有效緩解了人手不足的狀況。截至今年3月底,寶安區圖書館已招募義務館員863名。
從圖書館、博物館到英語沙龍、手工教室,像童國忠這樣的文化義工在寶安區還有很多。通過志愿服務,他們不但能夠優先享受政府的各項文藝培訓,而且服務時間累計滿300小時后,他們的子女可以免費享受籃球、羽毛球等專項培訓。
與文化義工所獲的福利不同,政府花錢“聘用”的文化鐘點工則更多了份工作責任感。64歲的木雕藝人黃布龍是文化鐘點工隊伍的新成員,去年3月就在新安街道殘疾人看護中心教授木雕藝術。“如今政府采購我的手藝作為服務,我干起來更有勁、更加名正言順了!”黃布龍透露,他帶領的殘疾人學徒已接到2個木雕產品訂單。烏克蘭小伙兒馬克西姆也是一名文化鐘點工,作為舞蹈隊的教練,他還帶領自己的學生登上了江蘇衛視《最炫民族風》節目。
“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更多的文化義工、文化鐘點工!”曾獲得全國群星獎的曲藝表演者劉延璐說。2014年底,劉延璐成為文化輔導員隊伍中的一員,他扎根石巖街道的學校與工業園區,為學生和外來務工者教授戲劇和曲藝。如今在寶安流行一句話:辦活動找文化義工;學才藝找文化鐘點工;編節目、搞比賽,就找文化輔導員!
招募文化義工3856人,在各類文化活動中累計服務達70萬小時;采購文化鐘點工370名,為各服務點每天提供2小時的文化服務;招聘文化輔導員20名,在全區各街道開展文體輔導工作。截至2014年12月,寶安區“文化春雨行動”交出了這樣一份數據答卷。
這數據背后,是3支隊伍帶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準的扎實提升:基層文藝演出接連不斷,周末音樂會、文化講座此起彼伏,非遺進社區、周末小劇場等活動也人氣火爆。此外,文藝精品也不斷涌現,比如,舞蹈《傳人》、小品《打虎之后》、快板《好人的故事》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話劇《我不認識你》獲第九屆全國戲劇文化獎的多個獎項。在2014年文化部、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的“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系列活動中,“文化春雨行動”獲評“全國基層文化志愿服務示范項目”。
那么,政府對寶安的基層公共文化成果究竟“埋單”多少?寶安區文體旅游局局長鄧少玲算了一筆賬:“2014年‘文化春雨行動’投入資金500萬元,全區共設370個文化鐘點工活動點,如果每個活動點平均每晚參與人數為200人,全年累計服務人群就有2300萬人次。算下來,平均每人每天不到3毛錢,就能享受兩小時的文化服務。”
“‘文化春雨行動’以較低的公共財政投入,有效緩解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的狀況。”寶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紹華說,這是寶安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參與機制、實現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的有益探索,也是寶安文化人才培養的一項新舉措。它促進文化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特征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據了解,寶安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正逐漸由依靠政府提供的單一方式向多種方式轉變,比如引進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廣大民眾,共同參與、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建立“文化春雨行動”合作機制。目前,寶安已在嘗試推動“文化春雨行動”社會化,將“文化春雨行動”中的部分內容作為公益性文化項目,引入非營利社會團體進行運作,政府則負責宏觀引導和適當資金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