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音樂劇的中國化道路仿佛并不順利。2014年票房暴跌34%,僅1.6億的現狀看,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道略演藝研究中心通過對2015年上半年音樂劇市場分析發現,音樂劇票房同比增長了近30%,觀眾更是激增了37%,是不是說音樂劇將要走出低谷?
1、2015年上半年音樂劇市場逐漸回暖,票房增長29%
根據道略市場統計,2014年國內音樂劇市場首次暴跌達34%,而2015年國內音樂劇市場開始逐漸回溫,票房較去年同期增長28.7%,達到9375.6萬元。
2、國內音樂劇消費迅速崛起,同比激增達37%
2014年上半年,國內音樂劇消費觀眾僅為38萬人次,市場培育速度緩慢,但是隨著2015年音樂劇市場逐漸回溫,全國音樂劇消費迅速崛起,觀眾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7.3%,達到52.12萬人次。
3、對國外音樂劇原版引進過度依賴,票房占比近40%
從國外原版引進的音樂劇,因其具有成熟的劇本、較強的觀眾號召力和多年的市場運作經驗,一經推出,便收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響。2015年上半年,國內共演出引進音樂劇場次為95場,實現票房收入達3637.6萬元,占比為39%。但原版引進音樂劇成本高昂,且存在語言障礙困擾。
4、原創音樂劇數量穩定增長,7臺音樂劇票房過百萬
近幾年,國內原創音樂劇市場發展較好,每年新增劇目數量均在20臺左右,已基本形成了長效的音樂劇創作機制,在演出劇目中,有7臺原創音樂劇半年票房收益已過百萬。
5、55%的原創劇目演出不足10場,精品不足
2015年上半年,全國共演出原創音樂劇40臺,演出場次達584場,占比為63.6%,但演出活力相對仍不足,其中22部劇目演出不足10場,僅有2部劇演出在50場以上。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5年上半年雖然國內音樂劇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原創劇目后勁不足,精品缺失;中文版音樂劇難對市場形成突出拉動作用;對國外原版引進過渡依賴,且難以形成穩定市場規模的現狀依然沒有改變。
但是音樂劇在國際市場上卻表現不俗。一方面是突出的市場份額。在成熟歐美市場,音樂劇票房占整個演出市場達80%;后起之秀日本,每年音樂劇票房已近100億元;而在人口不足中國1/30的韓國,音樂劇也已經超過了韓國演唱會的收入,在所有演出形式中穩占票房首位。
另一方面是持續的“長尾”收益。根據統計,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累計票房達56億美元,《獅子王》更是高達67億美元,而創下最高票房紀錄的《阿凡達》也僅為27.82億美元。音樂劇的強大的長期吸金能力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