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球音樂市場數據概覽
全球音樂收入增長 5.9% |
|
數字收入占全球收入的 50% |
|
全球數字收入增長 17.7% |
|
|
|
|
|
流媒體收入上漲 60.4% |
|
實體收入下滑 7.6% |
|
下載收入下滑 20.5% |

國內市場:音樂類綜藝層出不窮
2017年上半年可以說是近年來音樂領域資本布局動作最多最大的一年。先是TME完成合并(QQ音樂+酷狗+酷我),估值100億美元,然后網易云音樂完成A輪融資,估值80億人民幣,另外阿里、太合、咪咕也在積極布局,謀求更大發展。此外,像陌陌、微博音樂等也各自嘗試推出自己的音樂項目。從目前的格局看,除了TME的行業地位牢不可破以外,其他友商的前景都并不明朗,中國的互聯網音樂市場存在諸多可能性。下半年可以關注的是TME是否會上市及其競爭對手如何尋求突破。
在推廣了兩年半之后,越來越多的版權方和音樂人開始嘗試“數字專輯”,“數字專輯”也成為平臺和版權方之間重要的合作模式。像上半年網易云音樂與日本愛貝克思獨家合作之后,就有多張日本專輯以“數字專輯”形式發布。另外,環球音樂今年上半年也有多位重量級歐美藝人發行“數字專輯”。另外,趙雷、李志、樸樹和謝春花等民謠明星也紛紛推出“數字專輯”。
當然,跟往年一樣,數字專輯的銷售大頭仍然是鹿晗這樣的流量巨星,在QQ音樂,鹿晗上半年四張迷你數專的銷售額占前十名總銷售額的約50%,在酷狗音樂,這個數字更高達81%。下半年,數專市場仍然要看流量巨星們的臉色。
與此同時,盡管綜藝節目出于較嚴格的控制中,但音樂類的綜藝節目仍然表現火爆,衛視節目有《歌手》、《跨界歌王》、《金曲撈》、《我想和你唱》,網綜有《明日之子》、《快樂男聲》和《中國有嘻哈》等。這些綜藝節目借由強勢渠道的傳播和營銷,在上半年制造了大量的話題,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社交媒體話題的走向。比如“王杰隱退”和“Freestyle”。
然而,音樂綜藝節目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大量老歌重新翻牌,帶動了大眾對于老歌的需求,目前看來,存量市場仍然覺有較大的商業空間,也許未來會有一波新的老唱片復刻潮,會有更多老歌手復出巡演。
音樂產業變成巨大競技場
作為內容產業的后發力量,音樂行業多年來只能在與影視、游戲等產業的交叉合作中分得一杯羹。直到那一紙“最嚴版權令”的頒布,快被盜版拖垮的音樂行業終于看到了重生的希望,而水漲船高的版權價格也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定下基調:資本才是主角。現實也是如此。就在線音樂市場來看,無論是音樂平臺、唱片公司還是音樂人,都不自覺地被納入了這個游戲。
首先,國內在線音樂市場基本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憑借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播放器以及內地最大份額的獨家版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TME)一躍成為最具優勢的“超級艦隊”;而“多強”則是指由蝦米音樂和阿里星球組成的阿里音樂,靠體驗突圍并后來居上的網易云音樂,以及整合太合麥田、海蝶音樂和百度音樂等上下游的太合音樂。
其次,唱片公司總體趨于邊緣化,但具有版權內容優勢的大公司仍將長期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在“版權大戰”后,慘淡經營的唱片公司重獲生機,但在音樂平臺的“獨家趨勢”下,無論是基于規模化考慮還是市場競爭壓力,唱片公司很有可能在今后迎來一波兼并潮。由于國內的唱片公司發育并不成熟,單純靠版權收入和藝人經紀去維持生存并不長久,加之音樂平臺向上下游擴張的趨勢(如太合音樂全資收購北京亞神,各種音樂人扶持計劃)下,唱片公司在將內外部壓力下也進一步集中化。
最后,無論是各種扶持計劃還是流量資源,都有向頭部音樂人傾斜的趨勢。無論是傳統唱片業時代還是互聯網音樂時代,優質的渠道和曝光資源永遠是有限的。考慮到投入產出比,已經具有知名度的音樂人自然會被優先考慮。而在媒介高度發達的當下,盡管呈現出圈層化趨勢,超級偶像所吸引的流量同樣驚人。
而獨立音樂人作為國內原創音樂的中堅力量,卻同樣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在獨立音樂人逐漸主流化、各大音樂平臺都在搶音樂人的形勢下,他們確實獲得了更多的曝光機會和身份認同;憂的是,對于大多數個體而言,想要出頭卻仍舊困難,而行業里林林總總的扶持計劃,如何盡量惠及更多數音樂人也是始終在解決的。
音樂產業頻陷版權“漩渦”
目前來說,盡管版權成本看漲、變現仍舊困難,至少還沒有哪一家有中途退場的跡象。但正如前文提到的,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一方面在線音樂市場中很難再有新的競爭者進入,版權的門檻就足以讓后來者望而卻步了;另一方面,要想不被大玩家拉開更大的差距,以至于形成碾壓之勢,必須不斷開辟新的戰場,創新模式實現反超。
對于中國的音樂產業,正版之路一經開啟,不僅沒有回頭路可選,更沒有近路可抄。版權問題的解決唯有正心誠意的重視版權,購買版權,才不負支持正版的消費者的信任,才能形成尊崇正版之風。顧左右而言他,企圖以情懷的名義放縱盜版的肆虐,最終只能消磨用戶的信任,并與時代大勢漸行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