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6-26 8:54:32
(
編輯:溫情
) 【
大
中 小】
手機訪問
前言:
作為中國三大國家級劇院之一,廣州大劇院誕生僅兩年,已然成為廣州這座港口城市的新地標,她依托全新的運營管理模式,成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前沿陣地。 |
 |
|
【音響網資訊】
自古以來,杰出的舞臺表演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所在;而著名的劇院,從來都是著名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光榮。作為中國三大國家級劇院之一,廣州大劇院誕生僅兩年,已然成為廣州這座港口城市的新地標,她依托全新的運營管理模式,成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前沿陣地。
——孕育她的設計者、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扎哈·哈迪德說:“她是中國文化賦予我的靈感”;
——養育她的管理者、廣州大劇院院長張宇說:“豐富的文化內容給她帶來持續勃發的生命力。”
今天的廣州大劇院,宛若鑲嵌在珠江岸邊的兩粒寶石,在江水靈動下熠熠生輝。
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式建筑理念
2010年5月9日,廣州大劇院正式開幕。這座富有奇思妙想的建筑歷時五年完成,總投入13.8億元人民幣。
它的設計者,曾設計出一系列享譽世界作品的英國著名設計師扎哈·哈迪德,憑借其前衛的設計風格,被稱為建筑界的“時尚女魔頭”。
扎哈說,大劇院的設計構思,靈感來源于精致風雅的中國園林。在她看來,中國式建筑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身在其中,人們能感受到一種“永恒與寧靜”。
深受這一理念的影響,扎哈將一個個單一的建筑元素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目的是讓廣州大劇院和環境中的自然系統一樣,充滿連貫性與美感。”
和哈迪德的園林概念相比,在廣州大劇院院長、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宇的印象中,廣州大劇院更像是“航母”和“巨輪”,因為這所獨具創意的建筑物的窗戶看起來特別像舷窗。
“在我的理解中,這座劇院不是一個傳統的戲園子,而是中國演出市場和國際市場對接的一個大平臺。”他說。
統計顯示,2010年5月以來,廣州大劇院已經完成了600多場演出,其中超過60%是國際A級演出。眾多國內一流演出團體和費城交響樂團、羅馬歌劇院、古巴芭蕾舞團等國際頂尖團隊都曾出現在她的舞臺上,奉獻出一場場令觀眾難以忘懷的精彩劇目。
一個城市的進步與興旺,離不開標志性建筑的推動作用。扎哈說:“中國城市打造著配備最先進科技的建筑,地標性建筑不僅反映了中國濃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展現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描繪的未來。”
作為中國高雅藝術演出“掌門人”,張宇認為,建筑落成只是一座城市地標建筑物誕生的開始,真正孕育、詮釋、升華和擴散這座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的,還取決于建筑被隨后賦予的內容,而后者在某種程度上更為重要。
“地標建筑不只是一個建筑形態,它更應該是一種文化形態。單純的建筑會消弭,但藝術文化形態不會。只有不斷向一座建筑注入文化藝術內涵,才會讓這個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從物理形態升華成精神象征,最終讓城市因為它的存在而名揚四海。”張宇說。
讓“大劇院”不再是“面子工程”
在飛速變化的中國,一座“地標”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財富,甚至能給整個國家某個領域的發展帶來意料之外的“突圍效應”。廣州大劇院就是這樣的存在。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華美而昂貴的“大劇院”不僅在中國的一線城市蔓延,甚至一些二、三線城市也為此耗資不菲。它們中的大多數在落成之日就迅速變成地方財政的“負擔”,被輿論批評為標準的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或是西方人眼里的“白象”——昂貴且無用,成為“華麗的累贅”。
張宇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很多地方,大劇院還是計劃經濟狀態下的文化“孤堡”。這些體量龐大的劇院需要自己獨立完成從采購到銷售、推廣和品牌建設的所有生產鏈條,而這種經營模式已經和當前的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格格不入。
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州大劇院更像是全國文化產業的一個地標。“廣州大劇院的成功證明演出院線是未來中國演出市場的方向。”張宇說,現在,通過“中演院線”,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和廣州大劇院可以聯合采購、銷售、推廣,并且聯合展開品牌影響,從而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市場主動權。
現在,廣州大劇院已經是“中演院線”的旗艦。這個廣州的新“地標”不僅是國際演出項目在中國的最佳中轉場,而且成為新劇院模式提供商和團隊支持商。
“現在雖然沒有一個劇院真正命名自己為世界大劇院,但是林肯中心在扮演這個角色。我希望,未來廣州大劇院至少在亞太地區發揮這樣的影響力。從這里出發,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的舞臺,世界也能成為中國的舞臺。——這就是我的夢想。”張宇說。
更多相關:
音響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新華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音響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